最近天氣炎熱,但發燒的病人卻是絡繹不絕。 其中疑似或是確診流感的大小病人更是佔據很大比例。
由於最近解釋流感症狀的需求大增,包含快篩,重症,流感藥物及其使用規定,我就從臨床醫師的角度來跟大家談談一些觀念與看法。
首先,要跟大家分享幾個重點 :
(1)快篩不是百分百準確 :
常常有病人症狀看起來明明就一臉流感的模樣,卻強調之前在其他地方驗過快篩,醫生只簡短告知陰性,不是流感。 這是大錯特錯 ! 因為目前流感快篩的敏感度平均只有六成,意思就是有 "四成" 的流感病人可能是偽陰性 !
正確的說法應該是,若快篩檢驗呈現陰性,孩子症狀持續惡化,還是要懷疑是否得到流感只是驗不出來。
(2)快篩時機:
臨床醫師依據流行狀況,病人症狀,有時會參酌家長焦慮程度決定是否進行快篩。 這在台灣是無可避免的,因為家長或老師常常來看診時就要一個確定答案,每次要回答是或不是,我都擔心後來會不會被其他"事後諸葛亮"的醫師給打臉。 其實,感染流感後病毒表現量最高的時間應該是第三到四天,但是許多家長常常是在發燒24小時內就帶來評估。
(3)得流感並不是一定要吃藥
要跟大家分享的是,在2009年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之前我在門診的經驗是一顆克流感都沒有開過,也沒有遇到重症死亡的案例。 但是這十年,由於政府政策及媒體過度報導,為了讓家長心安減少孩子的重症住院機率,我開了無法計算的流感藥物。 其實流感病人不吃藥住院率也不過百分之一,吃了藥確實平均可以減少發燒天數一天,降低肺炎比例1%,但是卻增加噁心嘔吐4%的機會。
結論是 : 家長可參考以下建議
(A) 如果病人會說話表達,臨床症狀明確(頭痛,肌肉痠痛,全身倦怠無力,噁心嘔吐, 高燒),符合公費流感使用條件( 小於5歲,大於65歲,慢性心肺疾病,肥胖,孕婦),建議直接開立克流感不必再快篩,理由是政府目前沒有規定一定要確診。
(B)如果病人還不會講話,無法表達頭痛,肌肉痠痛,全身倦怠無力 :
★假如病人都是高燒>39度或是不到39度但感覺活力很差,非常疲倦
▲不想冒一點點風險 :
如果有符合公費流感使用條件的高風險病人( 小於5歲,大於65歲,慢性心肺疾病,肥胖,孕婦),可考慮直給予克流感藥物,理由是快篩只有六成敏感度。
即使不是流感病毒,吃了克流感也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,不需過度擔心。 就像幾乎絕大部分門診診斷的肺炎,鼻竇炎,中耳炎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,但基本沒有人會培養確定給家長證明有細菌,通常懷疑就吃,才不會延誤病情。
▲確診才願意吃藥 :
如果有符合公費流感使用條件的高風險病人( 小於5歲,大於65歲,慢性心肺疾病,肥胖,孕婦),建議做快篩檢查確認後使用。
★ 如果病人體溫<39度,但是活力很好
建議先觀察48小時,看看是否症狀越來越像流感再做決定。
(C) 如果病人不符合公費用藥條件,但是症狀有可能是流感:
▲不想冒一點點風險 :
可考慮直接購買自費流感藥物使用
▲確診才願意吃藥 :
建議快篩後若陽性再自費使用藥物
最後,如果吃了克流感藥物後滿七十二小時仍未退燒,建議至醫院評估是否出現併發症喔!